陶冬为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瑞信董事总经理、亚太区私人银行高级顾问
近来监管政策叠出,市场众说纷纭,先把结论摆出来。
1)必须将三个层面的监管政策变化分开来,个别公司,整体监管,产业政策。在不同层面的政策思维不同,动态也不同,不宜混淆。
2)整体监管层面的监管风暴,聚焦于三座山,房地产、教育、医疗中的暴利行业。政策出台还没有完,但是最坏时间可能已经过去。核心思路是打破垄断,整治暴利,关注民生。
3)产业政策触发两变化,整合数据平台和支持产业冠军。的政策思路正在由发展服务业转向发展制造业,通过进口替代补产业链短板。核心思路是通过内需市场,实现产业升级、补缺。
4)这些政策变化对于市场,短期利空,中期利好,个别产业盈利模式受到冲击,政策风险增,但是机会也因此而出。
在过去几个月,升起了许多监管风暴,令人目不暇接,香港股市也因此出现了暴跌,投资者对政策前景充满疑惑。笔者认为,必须分开三个层面来看待政策事件,这样才能捋清脉络。
第一个层面是个别事件,例如个人讲话、突击上市,直接挑战权威,施以顶级监管制裁。这些问题对行业和整个市况的影响有限,不在此作进一步的阐述。
第二层面是政策风暴的风眼,也对市造成强烈的冲击。我们要问几个问题:1)为什么现在密集出台监管措施?2)监管风暴锋芒直向何处?背后的动机是什么?3)什么时候结束?
为什么在过去几个月密集出招?4月30日会议的公告里,有一句很显眼的话,叫做“要用好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打通国内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堵点”。经济在过去十几年积聚下了许多结构性问题,几次希望解决这些问题,比如房地产问题,但是每次都因为经济的下行压力而虎头蛇尾草草收场。目前经济已经彻底摆脱了疫情的冲击,总体来看经济形势不错,所以利用这个窗口期,在过去几个月做了不少过去想做没法做的监管动作。
笔者认为的监管锋芒是是指向对民生关系极其重的暴利行业,媒体称之为三座山:房地产、教育、医疗。这三个门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行业,但在资本挟持之下,出现了不规范、不听话举动。房价暴涨,严重影响民生,制造社会分化,也给经济带来系统性风险。
教育原本是学校在校内做的事情,现在却外包化了,收费昂贵,不仅成为家长沉重的财政包袱,还侵蚀学生的课外时间。更重要的是,有没有能力支付额外教育的费用,带来了学生不公平竞争,固化社会上升的通道。医疗也一样,原本是公立医院的事情,现在通过各种途径变成额外收费的项目,有钱没钱成为老百姓能否得到有效治疗的门槛。这些问题其实已经存在了一段时间,现在趁着窗口期,一个一个解决。
近年的消费出现了后继乏力的情况,因为越来越多的可支配收入被吸进了这三座山。的人口老化问题也十分严重,这些和居住成本、教育成本和医疗成本等切实的民生之痛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想从根本上入手,还行业之本质,解决内循环中的堵点、痛点。
除此之外,低端劳工的基本社会保障、年轻人所沉迷的游戏以及短视频中的低级趣味也可能被纳入监管,只是提法上和监管力度上未必到“三座山”的那个高度。
监管风暴何时结束?笔者觉得还没有完,不过最坏时间可能已经过去。七月三十日的最近一次会议中,把“窗口期”这个提法删除了,决策层开始对下半年经济增长感到担忧,甚至第四季度和明年第一季度可能加财政政策的力度。笔者认为监管政策的力度、手法恐怕也要因此受到制约了,不过监管本身还会持续、深化。
第三个层面,是行业政策的变化,与民生没有直接关系,但是也和安全有关。比如数据安全、平台数据流打通。数据平台上的数据搜集、分析、储存,一方面关乎安全,必须严格管控,另一方面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需要打通堵点,增强宏观效率。
另外一个重要的政策趋势是,将服务业降维,将制造业升维。中美之间的纠纷,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也意识到产业中的短板可能窒息经济发展。理最近提出全力支持制造业的单项冠军,值得重视。
美国的科技制裁,对短期的科技进步是一个打击,但是有庞的内需市场,也不缺钱。以内需市场为撬点的产业升级政策已经开始,最终的目标就是进口替代。在安全的框架下,这些政策是没得商量的。
以芯片业为例,也许的芯片商在尖端生产流程上遭遇重的制约,但是已经成熟的产品的订单蜂拥而至。扶植不同行业、产品的制造业冠军,是未来行业政策的趋势。这个趋势之下,过去十年的政策热点服务业,可能不那么热门了,有进口替代能力的制造业受到政策上的优惠。
再一点的格看,在从美英(盎格鲁萨克森)的服务业主导模式,转向德日的高端制造业主导模式。明白了这一点,再看十四五规划,用“自主科技”和“智能制造业”两个关键词,我们就可以破题解读了。
这些政策变化对于市场,在笔者看来短期利空,中期利好,个别产业盈利模式受到冲击,政策风险增,但是机会也因此而出。2021年是的政策变之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