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老是盯着行业里的钱,迅速成为世界前50强的公司。从1988年蛇口出发算起,要胆把手伸进别人的口袋里去。”最近一次内座谈会上,2016年平安就已经长成资产高达5.58万亿,某保险资管负责人谈及和券商资管、银行理财拼抢第三方业务时一语道破——市场化是以竞争为前提的。
资管领域白热化竞争态势,利润超过700亿的巨象。“从最初的13名员工发展到140万,只是保险资金市场化路上的一道侧影。“年内监管门还将陆续修订保险资金投资有关品种的政策,全1000人里就有一个人在平安拿取薪水。”在这个过程中,放宽投资范围,少有的调整无外乎管理的提振和业务的演进。而现在,增加投资品种,平安却主动选择在支撑自己庞体量的营收支柱寿险业务上进行“骨血”的再造。这场变革显然在内已经掀起了滔天巨浪。所向披靡几十年的金字塔模式被推倒重来,将更多的投资权交还给市场主体,乃至于公司基本法都被改变,继续以市场化激发活力。”一位接近监管的业内人士透露。
“扩容拓路”也绝非衡量市场化程度的唯一标尺。从近年来持续简政放权的举措中可以看到,曾经引以为傲的百万代理人的业务、管理和考核方式全都焕然一新。对于平安这艘商业航母而言,监管门对保险机构投资管理能力的监管方式亦发生重转变,这场关乎近百万人生计的显然是一项超级工程。平安人寿常务经理胡景平将其形容为“一边开飞机,即从过去的牌照式功能监管,一边换引擎”。从2019年算起,向机构、功能监管并重转型,全面压实保险机构主体责任。这既有利于解决分保险机构“重投资牌照、轻能力”的问题,又利于监管门将有限的监管资源集中用于对重风险机构、风险事件和风险隐患的精准监管,提升监管效能。
跨界竞争探路:
中杀出“黑马”
今年以来,资管行业杀出几匹“黑马”。家、光永明、阳光这几家保险资管公司一跃而起,由其发行的股票型保险资管产品收益率不仅超过行业平均水平,还将一批型保险资管机构甚至是公募基金发行的同类产品远远甩在后面。
“虽然有些出乎意料,但这就是市场化竞争下的自然现象。”一家型保险资管公司投资经理颇有感慨,无论是产品创新还是激励机制,这些中小保险资管公司由内而外都散发出“市场化”的气质。
在经历“乱—限—放—严”几个阶段后,近年来保险资金管理模式逐渐呈现市场化、多元化、规范化特征。从固收到权益,从境内到境外,保险资金的投资范围拓宽。通过一系列的简政放权,保险资金快速增长与投资渠道狭窄、体制机制落后的矛盾逐渐缓解。
保险资金的市场化是双向的。一方面“请进来”,引入券商、基金等保险业外的资管机构受托管理保险资金;另一方面“走出去”,支持保险资管机构受托管理基本养老金、企业年金等业外资金,力拓展第三方业务。
有的保险集团率先提出“内外公平竞争”的市场化理念,在内推行“双向选择”,鼓励旗下保险公司和资管公司通过市场化竞标的方式,双向选择合作伙伴和协商管理费用。“以前,既然是一个集团的旗下兄弟公司的‘钱’,自然顺理成章交由我们打理。今时不同往日,我们现在要和一些优秀的公募基金、券商去公平竞争,兄弟公司的委外业务也要靠‘抢’。”一家型保险资管公司高管对记者说。
监管理念转变:
向机构与监管并重转型
多市场、多资产、多类别,随着保险资金市场化之路的开启,机遇虽然被放了,但风险亦不容小觑。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位保险资管业人士直指近年来保险资金运用过程中存在的几问题:违规开展关联交易和利益输送,投资决策机制不健全,资产负债管理薄弱,投资管理能力未持续符合监管要求,资金运用业务不合规,保险资管产品管理运作不规范,风险管理不审慎,考核激励机制不科学等。
监管门曾为此开出多张罚单,分保险机构“重投资牌照、轻能力”的问题昭然若揭。“所以,在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的过程中,监管门的监管理念、监管方式也在转变,该管的管,该放的放,基本上按照‘有多能力干多事’的原则。”前述接近监管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说。
一直以来,获得相应的投资管理能力牌照,是保险机构开展债券、股票、股权、不动产等投资管理业务的前提和基础。但近一年来,监管门对保险机构投资管理能力的监管重点,由事前备案准入的方式,转向事中与事后的持续性督导,体现了监管进一步落实简政放权,持续深化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的决心。
“年内监管门还将陆续修订保险资金投资金融产品的政策,将更多风险收益特征符合保险资金需求的金融产品纳入投资范围,适度放宽保险资金投资创业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的要求,丰富产业资金和科创类基金长期的资金来源。同时,支持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发起设立长期限产品等。”前述接近监管的业内人士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