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友友家好,票面利率2.5%,
今天我们继续来分享这本书,峰值认购规模6.77倍,
戴维斯王朝,创造了全国地级市国有企业单笔发行规模较、期限较长、评级较高、成本较低的美元债券发行记录。受疫情影响,上次我们说到了,国信证券作为全球协调人组织投资人采用线上、线下组合联动的方式对本次债券进行了全方位、密集高效的沟通,
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之前,路演成功吸引了120余家投资人广泛参与,
克里斯,并获得各国际银行、贝莱德等国际投资机构及等互联网企业的青睐,也就是戴维斯,在开簿一小时内便收获订单超25亿美元,
家族的第三代接班了。
1997年到1999年的牛市行情当中,最终订单总量超40亿美元。自2012年以来,
纽约风险基金业绩表现不佳,国信证券一直陪伴绍兴城投成长,
只取得了基本持平成绩,亲历绍兴城投多次创造历史,
这让不少投资者相当不满意,
转而退出,
去追逐市场上的热门基金了。
业绩表现差,
也让董事会提出了质疑,
甚至建议克里斯尽快整改,
再多请几个分析师,
甚至要求克里斯,
就为什么不买科技股的问题,
做出解释。
克里斯的回答是,
我们是在跑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
所以不要关注这些短期表现,
没什么太多作用,
过分关注短期,
反而会带来额外的风险。
其实克里斯的目标,
并不是什么超额回报,
这些资金的管理者,
他们要做的就是持续战胜市场,
虽然这个目标,
一般投资者根本看不上,
但绝多数专业投资者,
也都根本做不到。
这就好比,
虽然你可能还欠着信用卡,
一毛钱存款都没有,
但是却总觉得百八十万是个小钱。
基金评级存在,
非常的误导因素,
他是每年评价的,
但是最后的基金却是算总账的,
比如我前四年都是持平,
第五年赚了2倍,
那我肯定是最好的基金,
但在前四年我却成为最烂基金。
等到投资者发现,
我是好基金的时候,
其实这个业绩已经与你无关了,
所以判断一只基金好坏,
关键还是要看他长期的表现,
如果一个基金,
长时间的排在前30%以内,
那么他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产品了,
你完全可以等他回撤过的时候买入。
克里斯的惯是,
会把喜欢的股票加入股票池,
然后等待他们的买入机会,
通常你认为的好公司,
不一定会有好价格,
所以这个只能等待。
等他们跌倒,
自己测算的价值区域,
然后再去买入,
当时市场上给纽约风险基金,
送了个外号,
叫做堕落成长股修复中心,
也就是说,他买入的公司,
都是正在倒霉的好公司。
克里斯依然继承了,
他爷爷那种买入并持有的策略,
但是到了2000年,
市场热情太高,
让克里斯一反常态的,
量抛售股票。
原因是,上涨太多,
已经提前透支了,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业绩表现,
既然未来的繁荣已经提前到来,
那他也就不等了。
甚至连他老爸很多,
压箱底的股票也卖了,
之后买入了一些零售股,
比如麦当劳和耐克,
克里斯最后挑选了,
美国运通,麦当劳,富国银行,
AIG和伯克希尔,
为他的永久持有对象,
也就是说,
无论到什么时候都不会卖出。
每个人都希望,
挖到下一个微软,
沃尔玛,思科和家得宝,
但是没有任何一个投资师,
是通过他们而发财的,
正经的投资师,
有据可查的那些人,
无一例外都是出自价值阵营。
之前的漂亮50,
和互联网泡沫莫不是如此,
高成长非常危险,
当所有人都觉得他好的时候,
任何高成长,
其实都无法化解估值泡沫,
等待他们的必然是暴跌。
好公司不等于好股票,
买的贵了,无论你,
都将是一笔失败的交易,
相反,如果你没有支付过高的价格,
只买入了低成长公司,
一样可以获得很高的回报。
这就是戴维斯家族的投资之道,
他们永远去找那些,
在众视野之外的公司,
等他们业绩回归,
估值修复,
出现戴维斯双击的机会。
作者说,在历史上,
其实只有3家公司,
始终能够保持15%的增长速度,
分别是卖烟草的菲利普莫里斯,
麦当劳和卖药的默克集团。
其他任何高成长,
都不可持续,
这也是戴维斯,彼得林奇,
巴菲特全都不碰科技股的原因,
他们早就知道,
这种预期中的高成长,
都是扯淡。
99年巴菲特也做出了一个预测,
他认为未来股市的回报率将极低,
只有6%,因为市值太高了,
财富500强总市值10万亿美元,
但他们的总盈利才3000亿美元,
持有资产的费用还有1000亿,
也就是说,实际利润才2000亿,
相当于50倍的估值去买股票,
这就完全没有胜算了。
98年谢尔比也在发出预警,
他认为有可能陷入萧条,
亚洲的金融风暴,
很可能会对美国公司产生影响,
提醒投资者,
要降低对于未来的收益预期。
即便未来每年7-8%的复合收益,
也算是很不错了,
也正是因为他们谨慎,
防守得很早,
所以在2000年市场崩溃中,
他们跌幅要比市场小一半,
2000年整体看,
他们还盈利了10%,
股市这一年下跌了10%,
纳斯达克更是跌了50%。
克里斯他们算了一下,
84年到98年基金的回报,
超过了500%,
但是投资人取得的回报只有186%,
也就是说,分基金投资者,
都是在进进出出当中,
把收益给浪费掉了。
折合成年化下来,
在这样一波超牛市当中,
你又买对了最好的基金的情况下,
平均投资人只获得了7.8%的年化收益,
如果他们一直拿着不动,
平均年化应该能到14%,
差距巨。
所以克里斯经常跟客户说,
希望他们坚守在基金里面,
耐心等待价值回归,
不要进进出出的,
你以为你很机智,
但其实是非常愚蠢。
在90年代,
每个人都希望抓到,
微软这样的股票,
持续的高速增长,
市盈率始终保持在30倍左右,
而盈利每24个月就会翻一倍。
股价当然也是持续上涨,
在互联网泡沫膨胀的那几年,
投资者发现,
任何时候买入微软,
似乎都是便宜的。
或者说,只要买入科技股,
都能赚到钱,
但这些人,最终却又损失惨重,
福布斯400名富豪当中,
从来没有一个是因为,
投资了高科技成长公司,
而发财的。
要么是盖茨这样的创业者,
要么就是巴菲特,
这样的价值投资者,
仔细想了想也确实如此,
我们也不认识哪个基金经理,
是靠着做科技成长股,
而成为明星的,
那些10几年的明星经理,
无一例外都是价值投资者,
投资的领域主要是消费和医药,
以及传统制造和金融。
作者说,戴维斯家族,
是一个折中型的投资者,
他是从保险股起价,
儿子谢尔比这一代,
在成长股上遭遇挫折,
最后回到了,
金融行业为主的投资策略,
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路,
就是买那些,
不是热门的缓慢成长类股票。
谢尔比和克里斯认为,
这些缓慢的成长股,
要比那些热门快速成长股,
更容易赚到收益。
到了克里斯这一代,
他更愿意使用一个指标,
叫做盈利收益率,
也就是市盈率的倒数,
比如每股盈利2美元,
股价30美元,
那么市盈率15倍,
倒过来,用100除以15,
盈利收益率就是6.6%,
他会拿这个数字跟国债进行比较。
所以克里斯很少投资于,
那些超过20倍市盈率的股票,
他认为超过20倍估值,
就不如去买6%的国债了,
相比于未来虚无缥缈的成长,
他更相信当下的低价低估值。
而普通投资者则刚好相反,
为了那些日后不靠谱的高增长,
放弃当下的收益,
真正的投资家,
永远在抓确定性。
总是会先把确定性装到兜里,
而业余投资者,
总愿意相信故事,
等明天再去兑现,
所以这也就注定了会挨坑。
最后我们再说说,
戴维斯的投资原则,
1避开廉价股,
他所说的廉价不是估值,
而是平庸,
说的是他不买最差的公司,
只是用便宜的价格,
买入相对较好的公司。
2避开高价股,
人多的地方不去,
家都抢的,
都看好的公司,
戴维斯家族,
从不为任何东西,
支付过高的价格。
3、以合理的价格,
买入适度增长的公司,
什么叫适度增长,
绝多数公司,
长期增长率在8-15%之间,
能超过15%的凤毛菱角,
所以他们认为如果有公司,
已经处于这个增长速度了,
并且市盈率也在8-15倍,
那就可以买入,
然后耐心持有等待戴维斯双击的机会,
通常都能获得很高的回报。
4、等待合理的价格出现,
股市不是自由市场,
你什么时候去都能买到东西,
有时候需要加入购物车,
然后等待他们打折。
谢尔比基本都是,
在跌之后买入的,
比如花旗和富国银行,
以及制药公司,
默克和辉瑞等,
都是跌了50%以上,
谢尔比出手购入,
不光是持有等待,
空仓等待,
其实更是一种智慧。
5、顺势而为,
谢尔比不喜欢科技股,
但是他也不回避,
他也比巴菲特买入科技更早,
他很早就持有了英特尔和IBM,
他买入科技的逻辑是,
在淘金的地方卖牛仔裤,
家都在造电脑他就去买芯片,
家都在搞网络,
他就买服务器提供商。
那么现在家都在搞,
新能源汽车,
我们该呢?
家可以思考这个问题。
6,主题投资,
也就是把自上而下的逻辑,
和自下而上融为一体,
永远在想这个时代的,
最主题是什么,
然后再去精选好的赛道好的公司。
比如70年代通胀就是主题,
他就买入石油天然气,
80年代通胀消失,
利率下降是主题,
他就买入金融,
90年代开始,
人口老龄化来了,
他买入了消费和医药。
6、让你的赢家继续奔跑,
谢尔比的换手率极低,
他基本秉持了买入,
并持有的一贯策略。
从戴维斯那一代就认定,
一切择时都是徒劳的,
90%以上的时间,
择时都是徒劳的,
只有市场极度悲观,
或者极度乐观,
散户和机构出现,
相同的一致性预期的时候,
择时才有胜算,
其他时候,
基本都是瞎猜,
不如踏踏实实持有组合。
7,投资于优秀的管理层,
优秀的人会解决,
很多经营中的不确定因素,
在不确定中,找到确定。
9、忽略后视镜,
从过去找未来,
这是一切分析的基础,
但是这个东西只是概率,
并不完全确定,
比如他们这一辈子当中,
无数次喊出29年危机重来,
但结果其实都没有发生。
10,坚持到底,
5年周期以内股票,
是最危险的投资,
但10年15年以上,
股票是最为安全的投资,
所以投资不是短跑,
而是马拉松,
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毫无意义。
这就是本书的全内容了,
我们讲解了戴维斯家族,
三代的投资兴衰史,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
重要的事情,
概率的事情,反复做。
即便经历70年代,
那样巨的挫折,
最后也还是收益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