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6 周四 文/南篱
各位好,越南进出口总额达到537亿美元,我是南篱,比7月份下降近6%,一个财经人。
市场没有所谓的稳定和安逸,但得益于前几个月的高速增长,每一次进场都是以身证道的过程。
距离9月23日仅剩下5个交易日,今年前8个月进出口总额仍保持稳定增长,市场美联储缩债的声音越来越,比 2020 年同期增长 27% 以上,而事实上,超过 4288 亿美元。 其中进口总额2162.6亿美元,能够得到美联储缩债的机会到了吗,出口总额2125.4亿美元。虽然进出口总额增加,我认为还有待考虑。
8月就业情况家也都看到了:疫情加重传导给经济,但贸易逆差也在扩。前8个月贸易逆差总额37亿美元,使得经济下滑,8 月份逆差达到13 亿美元自年初至今连续第四个月出现贸易逆差,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减少,越南工贸认为是因为生产资料商品的进口周期通常在上半年,进而影响就业市场。而疫情本身也加重了民众对于就业的安全担忧,这无疑对于旨在复苏的就业市场来说是件坏事。
通胀与就业会有什么关系呢?首先通胀增加会造成物价上涨,这对于实体经济来说意味着成本增加,而成本的上涨会压缩企业的利润,这种因素会传导到产品价格上,最终导致产品价格上涨,最终价格上涨会由消费者买单。
疫情时期美国经济遭受打击,量民众失业,许多人是领着的“失业救济金”过日子。而收入不变的情况下,物价的上涨会使得民众的消费水平降低。这对于实体经济来说意味着营业收入的减少,进而不利于起实体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此外,通胀的增加也会提高民众对于工作的薪资水平。很简单的道理,物价都在涨工资却不涨这肯定说不过去,再加上很多人出来工作是冒着一定的风险的,因此美国民众在疫情过后的薪资期望普遍提高了20%-30%,但是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脆弱的实体经济,他们显然是没有能力去支付更多的工资的。
一方面是企业由于生产成本增加导致开工难,而另一方面是由于物价上涨民众薪资要求提高企业招工难,这“两难”可谓是让如今的实体经济恢复之路变得坎坷难行,而这一切都是通胀惹的祸。
但这一切避无可避,美国目前的阶段更偏向于扶持经济,以求疫情过后可以与之前的经济无缝衔接。因此发布的经济政策多也是围绕“经济复苏”来制定的。就比如美国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购债计划和低利率货币政策等,这些措施对于恢复国民经济确实发挥了作用,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美国的经济确实比疫情时期好了许多。
但是负作用也是明显的,无论是财政刺激政策,还是规模的购债计划,又或是低利率的市场环境,都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通货膨胀。增加财政支出和规模的购债计划肆向市场注入货币,导致市场货币流动性过剩,美元的购买力下降。还有就是疫情期间导致的供需失衡,供给端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这两者是导致通胀上行的主因。
如果从美联储现在的态度来看,他们对于通胀的忍耐度还是较高的。也就是说目前的通胀并不能让美联储改变货币政策方向。老鲍的核心观点“通胀只是暂时的”,称不会因为当前的通胀水平而提前收紧货币政策。虽然说鲍威尔在共和议员质疑下给出了六个月的“通胀窗口期”,也就是美联储会用六个月的时间去观察通胀的变化。
那你可知道鲍威尔这个期限背后的寓意什么吗?目前美国的就业人数比疫情前少了600多万人,按照目前美国近几个月的非农数据来算,假如一个月新增就业人数60-70万人,那么6个月的时间将会给美国增加约400万的就业人口,这样的话美国的就业市场已经恢复到疫情前70%-80%的水平。然而从开始讨论缩债到开始缩债的时间少则几个月多则半年到一年,那时美国的就业市场在没有的突发时间的情况下就会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但是这只是最好的情况,就像八月公布的非农数据一样,从105万降低至23.5万,这种情况下有人敢说就业良好吗?更何况前两天的CPI数据刚刚证明了“通胀暂时论”。可美联储”重经济轻通胀“的观念短期内也不会改变,这就陷入了一个怪圈,想要恢复经济然后拐过头来治理通胀,可是通胀却在拉经济的后腿。
最后,高通胀和就业市场就像一个因果关系,通胀是因,就业是果,而且两者也可以相互转换,就业低迷影响实体经济发展导致供给不足,进一步加剧通胀。美国的经济就陷入了这样的一个怪圈,夹在中间进退两难,就像上的赌徒,很难让他停下来,除了增加筹码赌下去没有其他选择。
综上,9月23日市场传的沸沸扬扬的缩债信息在时机上说还不太成熟,至少近期的数据们(真假不予置喙)均表示通胀好像就是暂时性的,以及美国就业基础尚未达到。所以最最最好的结是老鲍提到缩债信息的时候表示“我们正在考虑进行缩债事项”,或者“我们对缩债有XX些想法”。至于直接说缩债情况如何,这种可能性跟8月非农23.5万人一样离谱。
当然,届时对黄金是有影响的,比如市场预期过于浓厚,导致由于实际情况不如预期而产生的报复性拉高,黄金再来一场上下扫,说不定就给到1760的进场机会了呢~
免责声明:文章通知会有滞后性,具体建议将在实盘给出。
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