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记者刘玉海。工业化曾经是长期追求的目标之一。近一两年来,舆论呼声越来越高:过去一段时间,经历了“早期去工业化”现象——2006年,工业占GDP的42%,但到2019年,这一比例已降至32%。因此,有必要稳定制造业在宏观经济中的比重。在此之前,主流观点是经济过于依赖投资,第三产业发展不足。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工业在经济中比重的下降?这是否意味着“过早地去工业化”?工业比重达到峰值后下降,这在是一种独特的现象吗?在这方面,经济观察家,是否有必要采取措施遏制工业份额下降的趋势。com采访了复旦学经济学院Xi博士。他介绍说,从发达经济体的历史轨迹来看,一个经济体一旦进入中高收入阶段,即人均收入(按购买力平价计算)达到8000-9000美元左右,工业在其宏观经济中的比重达到峰值,通常在35-45%之间,必然会下降,伴随着服务业比重的提高。与其他高收入经济体的类似发展阶段相比,经济从工业向服务业的转型相当“规范”,没有所谓的“早期去工业化”,相反,服务业相对不发达,Xi认为,由于长期以来对制造业给予了许多优惠政策,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越快,流向服务业的资源(尤其是劳动力)就越多,难以采取有效措施将制造业比重稳定在一定水平。此外,仅仅看制造业的比例对社会福利的意义不——在服务业不足的情况下,故意将资源进一步流向制造业可能会加剧内和外的不平衡,以及消费与投资之间的不平衡,采访:的人均收入是否达到了8美元左右,工业份额是否达到了峰值?经济观察网:过去几年,是否经历了所谓的“早期去工业化”?制造业占GDP比例的下降是否意味着“过早的去工业化”?在世界工业化经济体中,制造业在整体经济中所占比例的变化是什么?Xi:如果我们想回答是否过早出现了“去工业化”现象,我们可以将其作为比较基准。这是发达经济体在历史上所走的道路。从发达经济体的历史轨迹来看,一旦一个经济体进入中高收入阶段,即人均收入(按购买力平价计算)达到8000-9000美元左右,工业在其宏观经济中的比重达到峰值(无论是就业还是GDP),通常在35-45%之间,然后不可避免地下降,伴随着服务业比重的增加,这在发达经济体中是高度一致的,包括旧资本主义,如英国、美国和法国,以及二战后经济起飞的东亚文化圈,如日本和韩国。在我们的印象中,日本和韩国都强调出口导向和“制造立国”。然而,当两国经济发展到中高收入阶段时,两国的趋势也与最早建立的资本主义的趋势非常一致——速度和数量上高度一致。因此,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工业/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下降,这是几乎所有发达经济体都看到的趋势。目前,在过去十年中,没有任何主要经济体出现例外或逆转,工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一直在逐渐下降,峰值约为2010年,相应的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仅为8000-9000美元。工业增加值占GDP的峰值接近50%,甚至高于发达的历史峰值。与其他高收入经济体的类似发展阶段相比,经济从工业向服务业的转型相当“规范”,不存在所谓的“过早去工业化”经济观察网:由于世界发达经济体往往在工业/制造业的比例达到一定比例后才出现好转,其内机制是什么?Xi:有几个因素在起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经济中不同门的产品在需求层次中有着不同的地位——用经济学中的“需求收入弹性”来衡量。农产品和食品的需求弹性最低。穷人和富人都需要吃一定量的食物,这是最低的需求水平;下一层次的需求是制成品;需求量最的是服务产品,如娱乐、高端文化、健康和教育产品。多数都是非必需品,但有了这些,生活会更好。服务产品有一个重要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的服务很强地替代了国内服务,你可以在市场上购买或在家里制造。例如,你可以在家做饭或去餐馆吃饭;类似的服务包括家务、婴儿护理和家教。然而,在计算GDP时,服务业只计算市场导向服务的一分;国内服务业不创造就业机会,也不容易统计,通常不包括在国内生产总值中。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个逐渐进入高收入阶段,人们的时间成本越来越高,而且他们将越来越倾向于将这些家庭服务外包给市场导向的服务公司——这一过程在几十年来已经被许多人实现了——那么市场导向的服务业在整个GDP和就业中的比例将越来越高,从根本上讲,为什么随着收入的增加,服务业在宏观经济中逐渐超越了服务业?这是因为服务业本身可以让人们感到更多的收获,过上更幸福的生活。有这样一个人的基础——在满足食物和衣服的要求后,他们将需要家用电器、运输工具和其他制造产品;进一步,我们将需要文化、娱乐、健康、教育和其他服务来提高精神世界的水平。这不仅符合马克思的发展观,也符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因此,人性驱动着经济结构向服务业的不断转变,这是一条规律。第二,随着制造技术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资源流向服务业。这是一个很不容易理解的反直觉观点:许多人会觉得,通过强制制造业和加快制造业的技术进步,资源将越来越多地吸引到制造业;但事实上,相反,制造技术越强、自动化程度越高、资本化程度越高,其结果是量劳动力反而流向了服务业。这背后有一个深刻的事实:制造品和服务品不是相互替代的,而是相互补充的——再多的钢铁和机械也不能取代教师、医生、护士和律师,相互补充意味着什么?例如,桶的板相互补充。桶的持水能力取决于短板而不是长板。因此,在一个经济体中,应该修复最短的板,使“桶”容纳更多的“水”。一般来说,随着工业/制造业的快速技术进步,在自然条件下很容易成长为“长板”。如果服务业的技术进步缓慢,它将成为一个“短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资源继续向制造业倾斜,只会使“长板”变长,“短板”变短,它所能容纳的“水”不会增加——在市场经济下,GDP统计数字会很高,但社会福利会很低,价格机制将自动将资源引导到生产率进展缓慢和供应不足的门。例如,制造业生产力的快速进步将反过来导致对服务的更多需求。然而,服务业的供给跟不上,因此服务业的价格将上涨,这将吸引更多的人加入服务业,并改善服务业的供给
正是中国服务业发展不足,而不是“过早去工业化”
1